
2005年,哈尔滨的一家医院里,87岁的李秀荣泪眼模糊地紧握着一张发黄的照片,照片上的人是她的大儿子赵连栋,一个笑容灿烂、身穿中山装的年轻男子。赵连栋曾是她深深疼爱的养子,而此刻,她只剩下了那张回忆的照片。
六十年前的一个寒冬,李秀荣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。那一年,她收养了一个名叫赵连栋的日本遗孤,将他抚养成材。可惜,赵连栋在找到亲生父亲后突然消失,与养母失联。年事已高、身体衰弱的李秀荣,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生命的尽头,再见到她心爱的养子一面。
那么,李秀荣为何要收养这个日本孤儿呢?而赵连栋又为何会抛下养母不管?这一切的缘由要追溯到1945年的那个寒冬……
展开剩余85%1945年冬天,东北刚刚摆脱了日本侵略的阴影,百姓们急于恢复家园的秩序,开始新生活。那时,哈尔滨太平区的一条破旧小巷里,赵凤祥在垃圾堆中发现了一个冻得发抖的小男孩。赵凤祥那天刚推着手推车去找废品,偶然间听到了一声声微弱的哭声。当他靠近垃圾堆时,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正蜷缩在其中,脸上满是伤痕和血痂,明显是久未照料的模样。
赵凤祥心生怜悯,走近打算询问男孩的情况。却没想到,男孩开口说出的却是他听不懂的日语。这让赵凤祥突然意识到,这个孩子很可能是日本遗孤。
心中涌上了愤恨,赵凤祥一度想放下他,但转念一想,这个孩子并非日本侵略者的化身,而是一个无辜的生命。他心软了,把男孩背回了家。
回到家后,李秀荣没有多问,而是默默为男孩熬了粥,尽管家里的粮食也非常紧张。那一年,东北正经历大饥荒,李家生活极为艰难,但李秀荣依然毫不犹豫地把面前这个瘦弱的男孩照顾得无微不至。她为他擦去伤口,给他换药,甚至用自己的身体为他取暖。
男孩吃了几口热粥后很快昏睡过去,李秀荣轻手轻脚地为他清洗身体,给他涂上药膏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男孩的伤势逐渐好转,而李秀荣也在一天天地照料他。尽管生活困苦,李秀荣和赵凤祥依然决定收养这个孩子,并为他取名赵连栋,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有一天,邻居家孩子无意中听到赵连栋说了一句日语,才揭开了他的身份。消息迅速在村里传播开来,大家开始指责李秀荣夫妻“卖国贼”,而赵连栋也受到了同龄孩子的排挤。随着时间推移,李秀荣夫妇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,周围人的歧视和谩骂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最终,李秀荣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他们决定离开这个地方,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北。告别时,李秀荣紧紧抱着养子和女儿,眼里满是伤感。尽管生活了十几年,但面对周围的冷眼,李秀荣的内心依然不舍。
回到河北后,李秀荣和赵凤祥并没有放弃赵连栋。为了让他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成长,李秀荣教他中文、写汉字,还做他最喜欢吃的饭菜。赵凤祥也常陪着儿子踢足球,教他识字、读书。
随着赵连栋逐渐长大,李秀荣帮他找到了工作,赵连栋也成家立业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李秀荣心中感到安慰,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这个孩子。
然而,1991年,随着日本政府决定接收在华的日本孤儿,赵连栋决定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。经过一番努力,他终于找到了亲生父亲——日本军官野板秀三。赵连栋开始频繁提到亲生父亲,并表示希望能早日回日本与父亲团聚。
李秀荣虽然心中充满担忧,但作为养母,她并未反对赵连栋的决定。1994年,赵连栋带着家人迁回日本,并在临行前向李秀荣承诺会常回来看望她。然而,这次告别成为了永别。赵连栋移居日本后,再也没有回过中国看望养母。
2005年,87岁的李秀荣因为中风卧床,她再次希望能够见到赵连栋一面。可惜,电话另一头只有长时间的沉默。此时,李秀荣才意识到,那个她视如己出的养子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。
尽管如此,李秀荣没有责怪赵连栋。她相信,在赵连栋的心中,自己依然有一席之地。她最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再也没能见到养子一面,尽管她的心中充满了思念。
赵连栋放弃了养母,选择了亲生父亲,这一决定让李秀荣的心痛不已。她一直认为,一个人应该有感恩之心,而赵连栋的冷漠让她心生遗憾。在李秀荣心中,养育之恩是无法轻易抹去的,而赵连栋的选择,最终让这一段母子情深变得残酷且无法修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