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50年6月,肖华刚下飞机,刚到北京就接到了任务。他一路上风尘仆仆,心里有些许烟瘾,于是想着找个地方买包烟解解馋。可他刚走出机场,接他的车队就来了。车驶过前门附近,肖华又看到了一位香烟小贩,烟瘾突然犯了,他决定下车买包烟。
当他靠近小贩时,突然一愣:“这不是当年杀害黄骅的凶手吗?”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香烟小贩的身份。
那么,肖华是怎么认出这名小贩的身份的?黄骅到底是怎么遇害的呢?
展开剩余81%故事要追溯到1943年6月30日,在河北沧州的一个村庄——大赵村。当时,冀鲁边军区的副司令员黄骅召集了部队的领导干部开会,讨论抗日问题和与国民党的关系。这场会议从早到中午,黄骅没有吃饭,会议也因为讨论的内容过于重要而没有停歇。
为了继续开会,黄骅让两名警卫员去向村民借油灯。就在警卫员离开后,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,打开门后,黄骅看到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走进来。黄骅疑惑地问:“冯队长,你昨天不是说不舒服吗,怎么今天又来了?”
冯冠奎冷笑了两声,突然掏出手枪对准黄骅,开了两枪。随即,大堂内的一众干部都没来得及反应,黄骅就倒下了。就在此时,冯冠奎的同伙们冲进来,带着步枪开始扫射。大堂瞬间变成了血泊,除了四个重伤的幸存者,其他人都倒下了。
就在冯冠奎和他的同伙准备补枪时,去借油灯的警卫员赶回来,快速投掷手榴弹,将几名敌人击伤或击毙。虽然冯冠奎等人最终逃脱了,但随后的追捕并没有成功。
经过调查,肖华和罗荣恒发现,冯冠奎是一个曾是土匪的反叛者,而背后策划这一切的,正是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。邢仁甫与黄骅之间长期有矛盾,而黄骅的表现日渐出色,令邢仁甫逐渐感到威胁。最终,邢仁甫决定通过冯冠奎发动这次叛变。
肖华决定亲自前往邢仁甫处审问。邢仁甫表现得非常痛心和悔恼,称黄骅的死让他感到“失去了所有”。然而,肖华通过情报分析,已经怀疑邢仁甫是幕后指使者。
在调查过程中,冯鼎平独立团团长找到了肖华,举报了邢仁甫的叛变计划。原来,邢仁甫曾私下向冯鼎平承认自己因黄骅的表现失去了中央信任,因此决定与国民党或日本人合作,叛变。
肖华通过这一举报找到了关键证据,准备抓捕邢仁甫。可惜,邢仁甫提前逃往天津,并投靠了日本人,后又转投国民党。
随着调查的深入,肖华终于找到了当年参与刺杀黄骅的所有凶手名单。冯冠奎、刘永生等人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制裁。邢仁甫更是在国民党中被追究,最后在公审后执行枪决。
然而,在新中国成立前,仍有一些凶手逃脱了正义。潘特,这个当年唯一落网的凶手,也在多年后成为了香烟小贩,而肖华正是通过他的身份认出了他。
肖华看到潘特时,心中涌起了多年的仇恨和快慰,最终将潘特绳之以法。七年的逃亡,最终未能逃脱正义的制裁。
尽管黄骅未能亲眼见到新中国的诞生,但所有参与谋杀他的罪犯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,这也让他的牺牲变得更有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